B-4_historypics_01.jpg      

1945年4月28日,蘇德柏林巷戰已到最後關頭,堅守蘭德維爾橋頭堡的德國擲彈兵仍不肯放棄抵抗,蘇軍勸降的傳單被他們直接拿來捲煙。突然,有人從炮隊鏡中發現河的對岸有一些異動,和自己對射半天的蘇軍坦克紛紛後撤,幾十個龐然大物在拖拉機和坦克工兵車前拉後推下一字排開。

「大家趕快離開!快!」見識過這種“怪物”的老兵發出驚呼,陣地上一片混亂,即便是黨衛隊的督戰官也難以制止。很快,這些“怪物”印證了德國老兵的不祥預感,熾烈的火舌瞬間將蘭德維爾橋頭堡吞沒…

以上是我在網路看到對於B-4重榴彈炮的生動形容,真的是非常貼切,也非常有畫面。B-4是那種讓人看過一眼就忘不了的火炮,無論它的造型、噸位、設計、破壞力、戰功、歷史地位,都有值得一書的地方,以下是集結整理網路上的資料。    

1926年5月17日,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,批準了紅軍現役火炮改造計劃,會議還決定為紅軍研制口徑為203mm的攻堅火炮,這就是B-4的起源。最初期的設計其實存在著很多缺陷,歷經了大量多次的修改仍然未能達到完美的狀態,但因為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非常偏愛大口徑火炮,對其研發和生產進度盯得非常緊,所以仍然在1931年投入部隊,定型為蘇聯B-4型M1931式203mm榴彈炮。

B-4不能說是完美的火炮,但它有許多有趣的地方,首先,其203mm口徑的規格讓它的噸位驚人,光是炮管部份就重達5.2噸,比一些小型的裝甲車或半履帶車還要重。這麼重的重量在拖拉牽引上是很困難的,所以設計者為它加裝設了罕見的履帶牽引結構,同時炮架尾部可以加裝輔助輪,以利拖運。而這樣結合履帶的炮架重達11噸左右,所以B-4全組的重量就高達15.8噸。

B-4_historypics_05.jpg
圖:超重的重量,讓B-4必須有履帶下盤結構和牽曳車的幫助,才能在戰場上較快速的移動。
  

而在炮彈部份,蘇聯人為B-4準備了一系列彈藥,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,長度將近一公尺,也是重量驚人,為了順利操作,炮身左側還加裝了一個小型起重機以利彈藥裝填。B-4為分裝式彈藥,面對這樣巨大的炮彈裝彈操作,據說炮組成員需要15人。有趣的是,在炮管左右兩側還配置了椅座,讓B-4在拖運時可以順便乘載2名人員,面對大量的操作人員,這樣的承載量實在少的可憐,不知道是不是長官級人員才有資格使用。B-4炮彈的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,以後每分鐘1發,射程17.5公里,炮口初速607公尺/30秒,據說可以穿透4公尺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,「工事突破」成為它日後在戰場上的重要角色。

B-4在設計上也有一些先進的地方,例如它是蘇聯最早配備「雙重駐退複進系統」的火炮,射擊時非常穩定。雙重駐退複進系統的第一部分是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座裝置,發炮時整只炮身會往炮架內縮。第二部分則是在火炮的炮床上,炮床可沿著炮架上的滑軌滑動,發炮時尾部的炮床會整個往後移動。另外在炮架尾部還有一個很大的駐鋤,當火炮射擊時,其底盤後段可以向下調低姿態,同時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,形成穩固的射擊平台。

B-4_historypics_10.jpg B-4_historypics_11.jpg   
圖:可以看到炮彈進彈的作業狀態,並用起重機和炮彈搬運小台車。

 

B-4剛投入部隊時,在幾次演習中都沒有太出色的表現,但因為其龐大驚人的外觀,讓它成蘇聯各式閱兵儀式的寵兒。在1931~1941年間,蘇聯在莫斯科、列寧格勒、基輔和哈爾科夫舉行的閱兵活動中,都有B-4榴彈炮的身影,成為紅軍強大火力的象徵之一。加上史達林的厚愛,B-4榴彈炮其實很少開火,基層部隊得到的命令是必須要特別愛惜這些龐然大物,同時B-4也非編入一般炮兵部隊,而是編入集團軍直屬的預備炮兵營,每營12 門,主要任務是高射界射擊,擊毀距戰地前沿較遠的敵軍目標,也可用來直接瞄準敵方的防禦工事。

B-4_historypics_03.jpg B-4_historypics_04.jpg
圖:B-4成為演習儀式上的寵兒,這裡可以看到後方加掛的大型轉輪結構,這部份模型有附。右邊這款牽曳車小號手也有推出。

B-4的閱兵花瓶角色在1939~1940年的蘇芬戰爭中被打破,當時蘇聯紅軍主力從卡累利阿地峽(芬蘭文Karjalankannas)方向攻進芬蘭,結果在芬軍預先修築的曼納海姆防線(芬蘭文Mannerheim-linja)上吃了大虧,只攜帶152mm以下口徑火炮的蘇軍難以摧毀芬軍修築的強固火力據點。情急之下,蘇聯第二任西北方面軍司令鐵木辛哥元帥向史達林申請調用B-4榴彈炮,並獲得批準,不過史達林為了確保這些象徵性的戰略武器不落入敵人之手,還特別要求炮兵主帥沃羅諾夫親自監督使用,所有參戰炮兵均必須是軍事技術和政治思想傑出的優秀人員。

1939年12月19日,1個4門制的B-4榴彈炮連悄悄抵達霍京恩前線,據偵察部隊報告,芬軍在對面丘陵地構築了多達40幾處的強固火力點,其中有一半配備了75mm炮,令蘇軍屢攻不克。連長馬赫波諾夫在實施射擊前一天便將火炮推進到距芬軍據點僅250~350公尺的掩蔽工事內,他決定採用直瞄射擊的方式,對芬蘭據點一一進行打擊。以這麼近的距離接近前線其實是很危險的,如果被察覺,號稱“白色死神”的芬蘭滑雪部隊隨時可能衝出來搶奪這些貴重的火炮,而馬赫波諾夫身邊只有不到2個排的警衛步兵。

B-4_historypics_09.jpg
圖:難怪史達林會喜歡它,看起來真的好威呀。這裡可以看到炮彈並不是乾淨的,也會有大量的磨擦和銹蝕。


結果事後證明這樣的作法是有效的,21日拂曉,馬赫波諾夫下令開火,巨大的爆炸聲響震撼了寂靜的原始森林,許多蘇聯炮兵都被震得耳鼻出血,一些人甚至失聰。B-4的炮擊極其突然,芬軍還未展開反擊便被徹底掃平,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密集射擊後,蘇軍坦克營終於能向前推進2.3~2.5公里,獲得突破性的戰果,讓蘇軍能夠繞到曼納海姆防線後方,引發芬蘭守軍的恐慌,蘇軍久攻不克的火力據點紛紛停止射擊,芬蘭守軍最後落荒而逃。


B-4_historypics_07.jpg    

霍京恩炮擊行動的成功鼓舞了蘇軍大規模使用B-4,據統計,在1940年2月1日~3月13日的作戰中,蘇軍共投入20多個B-4炮兵連,進行多達270多次的壓制射擊。這些炮兵連不斷效仿馬赫波諾夫的「炮兵上刺刀」戰法,把火炮推進到戰地前緣250~400公尺處,以求最佳打擊效果。不過蘇軍為掩護這些史達林的心頭肉,也必須伴隨投入大量的部隊,一個B-4炮兵連周圍一般要配備1個營的步兵、1個76mm炮兵營、10挺重機槍和8挺輕機槍,外加5輛坦克,陣仗超大。

1941年,德國進攻蘇聯,B-4自然也成為蘇聯的反制武器,尤其在1943年庫斯科大會戰之後,蘇聯紅軍展開反攻,B-4更得到全面性的發揮。在哈爾科夫、齊爾塞、柯尼斯堡、坦澤和波森等重大城市的攻堅戰中,B-4摧毀了無數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,特別是在1944年6月10日的列寧格勒戰線上,由維德門德科少校指揮的2個B-4榴彈炮連摧毀了鋼筋混凝土加強的地下碉堡,其中1發炮彈打穿地下三層樓板才爆炸,以至於德軍士兵驚恐地將B-4 榴彈炮稱為「史達林巨錘」(Stalin's sledgehammer)。

在1945年的柏林巷戰中,蘇軍編組了數以千計的突擊工兵群,而B-4就是支援他們前進的重要火炮,根據戰時安排,蘇軍在攻擊建築物時,會先以B-4榴彈炮和ML-20榴彈炮向地下室或建築物的低樓層射擊,中小口徑火炮則向建築物的中層和高層窗口射擊,迫擊炮再向屋頂射擊,從而掩護突擊工兵群接近建築物。另外,B-4榴彈炮會在200~300公尺距離上對暴露的德軍工事或街壘直瞄射擊,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公尺縱深為限。如果突擊工兵群需要更大縱深的火力支援,B-4榴彈炮還能以曲射方式轟擊廣場、十字路口和拐角建築等大型目標,以免過於靠近前線而遭德軍火箭筒小組的狙擊。

4月30日,蘇軍第150師和171師抵達「第三帝國」的象徵---國會大廈。面對負隅頑抗的德軍,殺紅眼的蘇軍集中89門B-4榴彈炮、SU-152自走炮和卡秋謝火箭發射車進行長達30分鐘的直瞄射擊,國會大廈的牆面頓時千瘡百孔,用磚石堵住的門窗和躲藏於後方的士兵都被炸得粉碎,大廈厚實的牆面也被炸開若干大洞。下午14點25分,蘇聯3個步兵營衝進國會大廈,經過近乎瘋狂的近戰,到18時,紅軍於國會大廈主樓圓頂升起了紅旗,同日希特勒自殺身亡,德國正式戰敗。


B-4_historypics_12.jpg
圖:在市區城鎮戰的直瞄射擊,後方的牽引輪沒有拆下,炮擊之後可以馬上繼續挺進。因為在市區沒辨法將駐鋤插入地面,駐鋤仍處於固鎖的狀態,只在履帶下方墊了石頭以防止滑動,不過沒什麼屁用,請看下一圖。



B-4_historypics_13.gif
圖:B-4超有威力的發炮,請注意背景中二樓、三樓整排窗戶塵土飛揚,B-4本身的履帶抖動扭曲,可見發炮瞬間的威力有多驚人,說會被震得耳鼻出血並不是開玩笑的。這裡也可以看到所謂的「雙重駐退複進系統」結構,雖然後座力巨大,炮管本身的抖動並不大。


二戰結束後,蘇聯仍將B-4榴彈炮的生產線維持了4年之久,直到1949年新一代300mm口徑2B1自行榴彈炮問世才停止,前前後後蘇聯共生產了1211門的B-4系列榴彈炮,直到今天,世界上仍然有許多外觀良好的B-4榴彈炮保留下來。

NEXT:有關作品

arrow
arrow

    Leo 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